close
後天八卦.jpg
 
相傳易有《連山易》、《歸藏易》與《周易》三種,據《周禮‧春官》言「掌三易之法,一曰連山,二曰歸藏、三曰周易」。據載古時在占卜,此三易需同時使用,以確定占卜的準確性,而隨時代的變遷,連山易與歸藏易早已失傳。《風俗通義》言「易紀三皇,書敍唐虞」,古籍《山海經》雖被視其為荒誕不經的神話之書,但筆者大胆假設,《山海經》所記載,可能為《連山易》時期的文化,而《尚書》之記載,可能為《歸藏易》時期的文化。   
 
 關於《連山易》與《山海經》,連山乃山山相連,山脈成列之意思;而《山海經》中所記載亦非一座座孤立的山,是隱而有關連的山脈系統,在東山經、西山經、南山經、北山經、中山經各經之中,對於各山與各山之間的連屬及山名、地理位置與形勢、物產分佈及神靈狀態等皆有詳細的描述;而《山海經》經名的海,應是指低處的洪水,而非今日所指稱的海洋。上古人們處於水患泛濫的洪荒時期,汪洋遍佈,當時文通隔絕,人與人之間的交通,只能沿著山陵而行,山的資源豐富,人們在山崚、山脈中探察,以發現可供生活之需,當時人們對天地之間尚有許多的未知,在《山海經》各山的最後皆有敍述各地有關於「祭」之記載,這應是華文化中「祭祀」文化的肇始。當洪水退去,大地顯露出來,各部落開始下山,土地的重新分配,使得人們開始由山林狩獵生活轉成農業生活,將《連山易》時期推演到了《歸藏易》時期。《三易備考》言「歸藏易以純坤為首,坤為地,萬物莫不藏於其中」,所以「歸藏」有土地分配、歸屬與收成、收藏之意。《尚書》記事是從虞夏開始,《禹貢》乃以地理為經,述說大禹治平水患後,將當時天下分為九州,中國才開始以農業立國。而三易之中《周易》則為山、川、河、地明定之後,以「––」、「—」符號,有系統地描述世間萬物的變化,並開啟了中國文化的哲學與宇宙觀。《連山易》與《歸藏易》雖已失佚,但有學者認為此兩易應分布在《周易》的六十四卦中。   
 
 《連山易》與《歸藏易》皆屬巫時期的文化,所謂「巫文化」乃指上古最原始部落的生活方式。在此,筆者大胆假設,乾卦的「用九、見群龍無首,吉」乃指《連山易》文化;坤卦的「用六,利永貞」則指《歸藏易》時代的文化。前述《連山易》時代,大地汪洋一片,人們過著山居洞穴生活,山與山之間各有不同原始部落,並由各族領袖領導。「乾」有領導者之意,「用九」則是反應當時各部落與各部落之間所呈現的景況。後來到了唐堯、虞舜時代,各部落才有共主觀念,由各部落推出一位共主,此為歷史上所稱的「禪讓政治」。到了《歸藏易》時代,人們對天地之間,開始有了「天圓地方」的概念,此時的人也有了尊天敬地的想法,坤卦的「用六、利永貞」,「貞」乃正,則是符合當時人們所認為的地為方之說。春秋管仲根據《尚書》洪範九疇的概念,創立了井田制度,也為周朝封建制度建立一先河。   
 
 《山海經》論及東、西、南、北、中、東北、東南、西北、西南各山,此處已有八卦的雛形,而到《尚書》則有九宮,山海經所述的中山經即為九宮的中宮。《山海經》各山最後皆有各地部落的「祭祀」的論述,卻無占卜之跡可尋,而到《尚書》時期的「誥」,則是人們祈求上天,並表達其所願及所需求之事,最後並以占卜的方式來占問吉凶。而占卜所得的吉凶,為《周易》雛型的建立,後來演生成《周易》的卦辭。 PS.《山海經》與《尚書》雖成書於戰國時期,其內容乃記載上古巫時期各部落的文明。巫時代並無文字乃以口述相傳,而至戰國晚期才編纂成書而流傳於世。
arrow
arrow

    道法自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