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歸藏易》相傳是商代以前所流傳的《易經》,以「坤卦」為首,古言「坤為地,萬物莫不歸而藏其中。」故名為「歸藏」(又名龜藏)。世人皆言《歸藏易》在漢朝已佚,《隋書‧經籍志》言「歸藏,漢初已亡,晉《中經》有之,唯載卜筮,不似聖人之旨。」經本會深入探討推敲,發現《歸藏易》極有可能為後人所言的「先天卦」,也就是「伏羲卦」,只是被後人歸入《說卦傳》中。此一概念也已於前篇「易卦演繹-坤卦用六」一文中提出,雖有學者認為《歸藏易》部份的內容已被融入到《周易》,但當時儒生在編撰《十翼》之時,因古人之《歸藏易》部分內容與當時《周易》之內容實有差別,而編撰者無法將之歸類於當時的《周易》易學之中,因而將之歸於《說卦傳》與《雜卦傳》。
 
《雜卦傳》亦稱《雜卦》,說明各卦之間的錯綜關係,其內容乃對各卦涵義的另一種解釋,與《周易》的各卦的卦辭、爻辭多有不同,其中不乏內涵深雋之語。晉韓康伯注「雜卦者,雜揉眾卦,錯綜其義,或以同相類,或以異相明也。」儒生在編撰《十翼》之時,為使古人之善言無所遺漏,故而將《歸藏易》的各卦的內容編載於《雜卦傳》中,其卦乃兩兩相綜或兩兩相錯,將六十四卦分為三十二對,每卦以簡短幾個文字,來勾勒各卦的重點要意,《雜卦傳》內文雖才短短二百五十字,可說是言簡意賅,可讓後世學人充份發揮各卦之意。而後世之人卻認為,所以稱之為雜卦者,乃因不依《序卦》之次序,故稱之為「雜卦」,實不知其理也!
 
儒家《易傳》著重在人事的關注,故言「義理象數」;而《歸藏易》除言象數義理外,還著重在「占」。就前篇所述,《歸藏易》以坤卦為首,而坤卦「用六,利永貞」,「貞」除了「正」之意,也是「占卜」的意思,所以,「用六,利永貞」可解釋為利於用「占」,事事皆可「占」。《歸藏易》時期,人類社會已由原始狩獵生活進入到農業畜牧方式,人們從狩獵無定的生活,走向依附於土地的農業生產,當時人民的農牧生活高度依賴著「天」,但因為對於天候變化的未知,而天候又是影響農牧收成的重要因素,因此當時人們用占卜來決定其行事準則,這亦是後人所言殷人崇信鬼神,凡事皆要「占」之因。而《歸藏易》時期占卜的結果,在《周易》的卦辭多有描述,如牝馬、童牛、黃牛、豶豕、羝羊等等,就如本刋之前各期的文章所論述,《易經》乃是集結遠古時代的卜筮結果所成之書,與後代的《周易》的卦辭、爻辭將之歸納為人事、處事方面,實有很大的不同。
 
首先,吾人可先從「乾卦」將《周易》與《歸藏易》作一比對,「乾為天」的概念,在《雜卦傳》中的解釋為:「乾為剛」,「剛」可說是《歸藏易》對「乾卦」所下的註解。「剛」有公正不阿、不偏不倚、堅毅、永不妥協、不退讓,永不停、永不滅等意。「乾」代表「天」,「天」是不滅的,時間是不停留,永遠運轉。《周易》將「乾」卦定義為「元、亨、利、貞」,所代表的是地球上「春、夏、秋、冬」四季的變換。但《象傳》曰:「天行健,君子自強不息」。將「元、亨、利、貞」與「天行健,君子自強不息」放在一起比對,其關聯性在哪?由《周易》來看,似乎難與「象」有所聯結,但若將《歸藏易》(《雜卦傳》)中的「乾為剛」帶入,便豁然開朗了,「剛」因堅毅、剛強,才有「君子自強不息」之論。由此吾人可以推論《周易》本脫胎於《歸藏易》,而被定義為註解《周易》的《十翼》,則是源於註解《歸藏易》,故諸君若想一窺真正《易經》的堂奧,就必須通透《歸藏易》。
 
《歸藏易》論「乾」為「剛」,不僅僅只代表太陽文化裡的四季:「元、亨、利、貞」而「乾」既為「天」,即為「天道」,「天」是剛正、公平、不停、不滅,「天道」既不滅,炁場不斷流佈運動,不斷的「變」,它包含地球與宇宙各星體之間的運動關係,其張力比《周易》的「元、亨、利、貞」所指太陽對地球影響所產生四季變化更為廣闊。而周朝老子所著《道德經》,所闡述的道家思想,也是源於《歸藏易》,書中大談「自然之道」、「柔弱勝剛強」、「上善若水」等立論,其重「藏」、重「陰」的概念,與《歸藏易》以「坤」為首的概念不謀而合,故若言《道德經》也在註釋《易經》,則此《易經》並非《周易》,而是《歸藏易》。
 
常言《易經》對中華文化的影響甚為深遠,其實從上古《歸藏易》的「乾為天」、「乾,健也」、「乾為剛」等論述可知,古人所言的「天道文化」其實是從《歸藏易》時期即有此天道觀。而道家所談的「天道」觀,亦非古人所言的是參考《周易》而來,乃是承襲著《歸藏易》的「乾為天」的概念,而有的宇宙天體宏觀之說。往後,本刋將對《歸藏易》所言的六十四卦,做一一的介紹並與《歸藏易》中每個卦作比對及推敲,期能為讀者展開對《易經》的另一新視野!
arrow
arrow

    道法自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