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華文化數千年的歷史裡,舉凡養生、醫學、靜、動功、天文、地理、命理、風水、曆法、科學、農業、數學、哲學、政治、生活上的種種,皆與《易經》有著緊密的關連,若言中華文化是「易經文化」實不為過。朱熹《朱子語類》言:「天地之間,無往而非陰陽;一動一靜,一語一默,皆是陰陽之理。」清楚揭櫫《易經》的基本概念乃源自「陰」、「陽」之理,故言「一陰一陽謂之道」,此「道」,可說是宇宙、自然、生物所存在、運行、衍化的一個道理。而整個易經便建立於此陰陽之系統概念上,同時,易經也進一步將陰、陽定義為事物的基本性質與變化法則,所以人世間所有的現象,都有陰陽的思想在其中,如,男為陽、女為陰;熱暑陽、寒屬陰;白天為陽、夜晚屬陰……這樣的二分法,在人事上也衍生出,長短、高低、深淺、輕重等現象,是故,甚至有人也懷疑,電腦0與1的二進位法則,也是源於易經的陰陽之道。
 
根據科學家們研究,整個宇宙原是由一個渾沌狀態,經過一個觸發而爆炸後(大霹靂理論),產生了現在的宇宙空間與各銀河系及星球,並不斷的生成衍化著,而整個宇宙根據「宇宙膨脹理論」,尚處於不斷膨脹的狀態。由《易經》的概念來看,那混沌狀態便是「無極」,代表陰陽未分、秩序未生前的混沌狀,經過一個大爆炸後,產生「太極」,成為宇宙萬物的起源,而「太極」初分陰、陽後則「兩儀」生。宋代學者周敦頤,在《太極圖說》闡釋其宇宙觀,「無極而太極,太極動而生陽,動極而靜,靜而生陰。靜極復動,一動一靜,互為其根;分陰分陽,兩儀立焉。」清楚的闡釋此理。整個宇宙,因為陰、陽二炁的運轉,而生化出萬物,這也就是「生生之謂易」的道理,亦為道德經中所言「道可道,非常道,名可名,非常名」的真義。
 
既然《易經》之基礎源於陰、陽二力的相互運動,所以古人以「—」此符號代表陽,以「- -」代表陰,陰、陽交互作用,闡釋了整個宇宙生生不息的演進過程中,運用了八個由陰、陽相交而分裂出的基本元素,稱之為「八卦」,如下圖所示,清楚呈現出太極生兩儀,兩儀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之理。
 

know-i-pic1 (1).jpg

如上所言,由陰「- -」、陽「—」二符號交疊而成,此八個基本元素每卦由三爻組成,象徵天、地、人,也是代表易經是表徵這個宇宙及人所存在的地球上所有現象,而八卦此八個元素經過相互交疊,便衍生出六十四重卦。值得大家留意的是,此處所言八卦,若以「單卦」呈現時,是指宇宙間八個基本元素,它是無形、無狀的,宇宙間的萬物,就以此八個元素不斷去交疊、變化而生成萬物,故,現代人談論「乾」、「兌」、「離」、「震」、「巽」、「坎」、「艮」、「坤」,此八個卦,賦予了各卦意涵,如乾為天、坤為地……等,此時言的「八卦」因有具體的描述與形像,故須以重卦論之,也就是所謂「八純卦」,如六爻全陽為「乾」,六爻全陰稱「坤」。故在此六十四卦中,單卦上下交疊成重卦,每卦為六爻,由下向上排列,第一爻稱為「初」,依序向上為「二」、「三」、「四」、「五」,最上一爻稱「上」,故,六十四卦共有三百八十四爻,在易經中,陽爻「—」稱九,陰爻「- -」稱六,如下圖所示,以乾卦與坤卦為例,可清楚明白各爻的稱呼。

know-i-pic1 (4).jpg

  談《易經》,就必須先瞭解「先天八卦」與「後天八卦」,相傳「先天八卦」為伏羲氏所創,「先天八卦」談對待關係,即把八卦代表的天、地、山、澤、雷、風、水、火八類物象分為四組,以說明彼此之間的對待關係。《易經 說卦傳》言:「天地定位,山澤通氣,雷風相薄,水火不相射,八卦相錯,數往者順,知來者逆,是故易逆數也。」其數為:一乾、二兌、三離、四震、五巽、六坎、七艮、八坤。先天卦的概念,要以立體的角度來看,以整個宇宙空間來論,所以上乾代表天,下坤代表地,離為日、坎為月,所以各處東、西,故晝夜、寒暑,便可由先天八卦來推出,也代表宇宙萬物先天炁之發源。

know-i-pic1 (3).jpg

know-i-pic1 (2).jpg

而「後天八卦」又稱「文王八卦」,據傳是周文王所演,《易經 說卦》:「帝出乎震,齊乎巽,相見乎離,致役乎坤,說言乎兌,戰乎乾,勞乎坎,成言乎艮」。後天八卦,則是要從人所站立的地表來觀察,以平面的角度思考,南離、北坎、東震、西兌、東北艮、西北乾、東南巽、西南坤,其數為:一坎、二坤、三震、四巽、六乾、七兌、八艮、九離。此後天八卦也推演著地球上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的變換。「先天八卦」為體,「後天八卦」為用,而「先天八卦」談天道,「後天八卦」言人道,所謂天道就是自然規律,所謂人道就是人倫法則,易學的先、後天八卦,也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基礎。
 
然,世人總是將「易經」與「卜筮」畫上等號,原因在於遠古時代,文明未開,對未知之事物有不安全感,於是由「巫」運用燒牛骨、龜甲等物產生的符號來判斷事物的吉凶,現存的《易經》,便是古人依照卜筮預測的結果所歸納出的吉凶禍福。隨著文明的發展,易經也逐漸成為中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要角。依古籍所示,現存之《易經》是為《周易》,周朝以天道立國,當時社會結構正從部落母系社會中轉型,故《周易》以「乾卦」為首,男(天)尊女(地)卑的觀念,自此確立;在周易之外,其實易經尚有《連三易》與《歸藏易》,雖然都已失傳,但據傳,遠古洪荒時期,大水未退,中國部分區域仍是汪洋一片,人們穴居生活於山上,過著狩獵的生活,故,《連三易》以「艮卦」為首;隨著大水漸退,人們開始學會耕種,此時大地成為人們生活上的依賴,是孕育萬物之母,故此時以《歸藏易》象徵,並以「坤卦」為首。由此,吾等可看出,《易經》的演變過程,完全貼近人類文明的演進,
 
現存之《易經》包含《經》與《傳》。《經》由卦象、卦辭、爻辭所組成,共解六十四卦,上經三十卦,下經三十四卦,至於《傳》,則包括:「彖辭上、下傳」、「象辭上、下傳」、「繫辭上、下傳」、「序卦傳」、「文言傳」、「說卦傳」、「雜卦傳」,合稱「十翼」,「翼」有輔助之意,顯示「易傳」是要輔助闡明解讀易經的精義。其中,「彖辭傳」在解說「卦辭」,論述一卦之義;「象辭傳」則在解釋「卦象」與「爻象」,也稱大象傳、小象傳;「文言傳」只言乾卦與坤卦,是更深入闡釋乾、坤兩卦之意涵;「序卦傳」是說明六十四卦排序之理;「繫辭傳」乃通說易經之義;「說卦傳」在闡明八卦之義及其性質與象徵,「雜卦傳」言簡意賅,將六十四卦用精要的文字做說明。
 

know-i-pic1 (5).jpg

arrow
arrow

    道法自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